笔迹触觉与心理-前言一
热度:3772来源:http://chongqing.mofangbiji.com

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,一定和我最初的想法一样,认为这只是一本关于“笔迹学”的书。
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,我只是想把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,推广笔迹学理论与技术。但是,随着内容一点点地铺开,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,逼着我继续思考和完善。灵感不断地跃入脑海,被“下载”下来,成为纸面上的文字。当书稿完成时,才发现这本“笔迹学”的小书,竟然会涉及那么多的主题,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计划。

如果要再提炼出这本书的两个主题,我觉得是“潜意识”和“教育”。

讲到“潜意识”,很多人以为是“梦和被压抑的性欲”等看不见的心理活动。在笔迹触觉理论里,“潜意识”的定义包括了“习惯化的行为——性格”。有的人会说:“我的性格我做主!”其实,在大多数时候,我们还真的做不了这个主。

例如,我们都曾想让自己(或周围的人)的性格变得更好一些,可是往往力不从心;甚至有时候,自己眼中的自己,与别人眼中的自己都不一样。两千年前,苏格拉底出了一道题:“认识你自己!”
现在,通过笔迹学,我们不仅可以认识自己。如果你能找到苏格拉底的笔迹,还可以“全面”地认识苏格拉底。

讲到“家庭的教育”,作为家长,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:“我告诉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,他怎么会成长为另外一个样子?”学习了笔迹触觉理论后,我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,教育不仅要“言传”,也要“身教”。也就是说,在与儿童(年龄越小,潜意识开放程度越高)交流或相处时,我们表达的信息,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“语言”所表示的“意识层信息”,大部分是“表情、情绪、行为和习惯”等所表示的“潜意识层信息”。无论我们主观上想重点表达的意思是什么,也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“潜意识层信息”的存在,这些信息全部都被儿童“模仿与吸收”了,而不仅仅是其中的语言信息。这意味着,要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,父母首先要认识并改善自己的性格与修养。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,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“带宽”便增加了。

讲到“学校的教育”,很多“自我实现程度高”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:“学习是快乐的,学习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。”而现在的孩子很辛苦,每个假期都要奔走于各个补习班之间。有些学生一路拼搏,考上大学后,反而泄了气,找不到生活的目标。当学习不再是快乐的活动时,他怎能坚持终身学习?我们没有要求动物园里的动物都长成一个模样,也没有在同样的时节去种植所有庄稼。但是,为了让孩子“齐头并进”地学习考试的必修科目,却经常采用强制性的手段,这样做最容易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。在教育的本意中,每个人都应该认识自己,并做好自己,而不是成为某个“标准的模板”。但是,如果你不跟着“应试教育”的节奏,从幼儿园开始“起跑”,那么,一步慢,步步慢,将很可能与好大学无缘。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对教育的现状感觉到忧虑,不妨直接阅读本书第 5.1 节,看看笔迹学能否解开教育中的这个“结”。

笔迹学可以评价“考试”无法评价的“许多指标”。这些指标对于生活与工作的实用价值要远远大于“考试成绩”,从而破解了人才市场的“信息不对称”现象。教育不用再仅仅以把一张整齐划一的试卷考好为目的,做考试的“奴隶”。对人性的多元化评价,是实现多元化教育的前提。教育的重心将不限于外显的“意识层次”(如成绩、知识和技术等),也包括内隐的“潜意识层次”(如性格、习惯、能力和潜力等)。教育与生活不再是互相分离的孤岛,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

人类文明的发展,离不开艰苦跋涉、奉献出毕生心血的人们。徐庆元先生从 1976 年开始研究笔迹学,他的研究成果于 1993 年获中国发明协会的银牌奖,事迹曾被《中国青年报》《光明日报》等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。

1999 年,他的代表著作《笔迹与心迹——笔迹触觉的个性心理》出版(后文简称《笔迹与心迹》),获得国内笔迹学者的一致赞誉。

徐先生研究笔迹学四十余年,历尽艰辛,逆流而上,终于发现了主动触觉——源自遥远之处生命汇聚的三角洲,为世界心理学注入了一股活力,让心理学研究回归“心里”。手在纸面上挥洒出富有个性的线条,携带着书写者的个性信息,越过不同年龄、不同语言、不同文化、不同民族、不同国度。在这种原始的感觉中,人们能够互相沟通和理解。科学研究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,具有突破性的颠覆式创新,需要“十年磨一剑”。修补性的渐进式创新,虽然风险低见效快,但是“一年磨十剑”,难以孕育有代表性的成果,其理论、经济和社会价值往往有限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经过艰难磨砺的原创性科研成果,更显得弥足珍贵。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

扫一扫 添加微信沟通

微信号:13338600012

电话:13338600012

QQ:2528049390

地址:签名笔迹商务服务中心